一对一沟通·服务更贴心
老旧房屋的改造加固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最直接的改善生活条件;有利于增强土地利用率;缓解土地资源紧张;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项目简介
该楼约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为三层砖混内框架结构房屋,建筑物朝向为南北朝向,建筑平面呈矩形,其长×宽尺寸为48.00m×170m,建筑面积约为19780m2。建筑物首层层高为4.20m,二层层高为60m,三层层高为80m,室内外高差为0.30m,檐口高度为190m。楼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预制混凝土板结构,局部为现浇混凝土板,屋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预制混凝土槽形板结构,局部为现浇混凝土板,屋面为保温卷材防水平顶。基础形式为墙下条形基础、柱下独立基础。
1 、地基及基础
经现场查勘,未发现因地基或基础出现较大沉降或不均匀沉降所引起的上部结构明显损坏现象。
2 、承重墙体
承重外墙厚度为360mm,承重内墙厚度为240mm,采用粘土砖、混合砂浆砌筑。建筑外檐墙对应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支座处设有混凝土構造柱。门、窗洞口均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最大门窗洞口宽度为00m。
经现场检查,该楼承重墙体、过梁无明显开裂、变形等结构性损坏现象。首层管道井位置的承重墙底部存在砖砌体松散现象,内、外墙面抹灰层局部出现空鼓、开裂及脱落现象。
另根据改造后的使用功能要求,该楼首层部分承重墙墙段的竖向受压承载力不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
3 、内框架柱
楼内框架柱柱网布置纵向为5排,框架柱横向柱距均为6.00m;横向为2排,框架柱纵向柱距为7.50m,框架柱与横墙的距离为6.00m、框架柱与前后外檐墙的距离为10m。内框架柱截面尺寸为400mm×400mm。
经现场查勘,未发现钢筋混凝土内框架柱存在明显开裂、变形等结构性损坏现象。
4 、楼(屋)盖结构
楼盖、屋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预制混凝土板结构,局部为现浇混凝土板。纵向框架梁跨度为10m和7.50m,截面尺寸分别为250mm×750mm、250mm×850mm;横向无贯通框架柱的混凝土梁。横向次梁跨度为6.00m,截面尺寸分别为250mm×400mm、250mm×550mm。预制混凝土板(槽形板)跨度为6.00m;现浇混凝土板跨度为10~50m不等。
经现场查勘,楼(屋)盖钢筋混凝土梁、板无明显挠曲变形、开裂等结构性损坏现象。二层楼盖混凝土梁、三层屋盖板底局部出现保护层剥落、钢筋外露锈蚀情况;部分楼盖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存在安装管道穿孔孔洞;楼(屋)盖梁、板底抹灰层局部出现空鼓、开裂及脱落现象;屋面普遍存在漏雨现象。
加固方案
我们此次加固设计方案结合了原有房屋的结构特性、破坏程度、工期、预算等多方条件,确定了以下各项加固方案:
1 、对承载能力无法满足于要求的墙体实施加固
因为这一墙体使用到了黏土砖、水泥砂浆,砂浆本身的抗压强度最低到了2MPa;砂浆的总强度较低,使得砌体承载力不够,加固:剔除出外墙内侧中的抹灰层,使用整铺钢筋网(图1)、喷射细石混凝土层进行加固(图2)。
2 、梁、板裂缝处理
该房屋的裂缝使用到了最为普遍的粘帖碳素纤维布,以对梁、板等各类裂缝实施加固,得到了更为理想的效果(具体见图3)。具体施工工艺及细节处理:
1、 混凝土表面处理
剔除出加固构件裂缝表面所出现的剥落、蜂窝等各类劣化混凝土,全方位地显露出砼结构层。按照混凝土基层规范要求进行打磨和处理。对需要粘贴碳纤维片材的混凝土表面进行打磨,清除表层浮浆、油污等,直到全方位地显露出混凝土结构的新面。在涂抹底层中的粘结剂以前,使用丙酮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清洁,并保持好干燥。
2 、找平处理
对混凝土表面中的凹陷位置使用找平材料进行填补,不应具有棱角,在转角位置,使用找平材料进行修理,让其变成光滑的圆弧,半径应超出20mm。在找平材料的表面指触干燥后,就对下一个工序进行施工。
3 、涂刷底层树脂
把底涂树脂的主剂和固化剂按比例称重搅拌均匀后,使用滚筒刷把底层中的树脂更为均匀地涂抹在混凝土表面。在底层树脂的表面指触干燥后,就对下一个工序进行施工。
4、 粘贴碳纤维布
在对碳纤维片进行裁切期间,应粘贴宽胶带,保障碳纤维片中的断头更为整齐。在梁、板中的受拉区域,粘贴碳纤维片材,以实施受弯加固,纤维方向应与加固位置受拉方向间相一致。使用封闭粘贴、侧面粘贴对梁实施受剪加固,纤维方向应垂直于构件轴向。纤维布的搭接位置相互错开,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0mm。下一层粘贴要在上一层碳纤维布中的表面更为均匀地涂抹浸渍树脂,并在其表面撒上细砂。
5、预制楼板增大活荷载的加固
对这一房屋而言,楼板大多都是预制楼板,这类楼板的整体性不够理想。鉴于本工程改造后二层设为档案室,设计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分别为8.0kN/m2,故需要在首层预制楼板新增钢梁加固。
Recommend Cases
一对一沟通·服务更贴心